目前防詐破口與社會責任
現今詐騙手法層出不窮,尤其隨著人工智慧(AI)技術的快速發展,詐騙手段變得更加高明與難以辨識。銀行端在防範詐騙上,仍存在缺乏即時攔阻與跨平台交叉驗證的問題,使得部分詐騙交易得以透過漏洞得逞。金融監管機構如金管會已積極推動相關政策,包含加強對暗網交易、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洗錢行為的監控,並推動實名制以提高交易透明度,防止不法資金流竄,提升整體防詐效能。
社群平台則因用戶眾多及內容多元,詐騙廣告難以完全封鎖,詐騙集團常利用假帳號及深偽(Deepfake)技術製作假影片與聲音,誘導民眾信以為真。為此,警政署與相關單位結合AI技術,推出「反深偽」(Anti-deepfake)系統,透過人工智慧辨識影片或音訊是否經過偽造,有效攔阻深偽詐騙的傳播,提升偵防效率。
此外,民眾普遍對「官方語言」的辨識能力不足,且缺乏正確查證的習慣,容易在未核實資訊的情況下,遭受詐騙者利用恐嚇或急迫手法詐取財物。媒體在這方面肩負重要責任,應加強防詐教育宣導,普及詐騙識別知識,讓大眾能提升警覺性。
教育單位及長照機構也應將防詐內容納入課程,幫助學生及長者建立防範意識,了解最新詐騙手法與防範工具。政府方面,則需強化跨國合作,積極追緝詐騙集團及車手,尤其是利用AI技術輔助調查和證據收集,加強國際間司法互助,堵截詐騙源頭,保護國人財產安全。
總結來說,面對日益複雜的詐騙環境,唯有金融機構、網路平台、教育與媒體單位,以及政府部門協力合作,運用AI等先進科技,才能有效提升防詐能量,守護社會的安全與穩定。
進一步來看,AI技術不只是協助辨識詐騙內容,也逐漸被不法分子用於犯罪中,導致「技術被濫用」成為現代資安治理的一大挑戰。例如有駭客使用AI自動生成「語意型釣魚信」,模仿企業語氣欺騙員工點擊惡意連結,或利用AI合成語音冒充長官要求轉帳。這些行為往往難以以傳統方式辨識。
此外,駭客也透過DDoS攻擊(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)癱瘓網站系統,趁機滲透入內部資料庫,竊取帳密與個資,再於暗網販售或進行假冒客服詐騙。當AI協助犯罪自動化、滲透手段模組化後,即使是沒有技術背景的人,也可能成為詐騙攻擊者的一環。
因此,AI應用的兩面性已日益明顯。它一方面能強化防詐科技,例如影片真偽辨識、可疑交易分析等;但若缺乏有效規範與資安體系,AI也可能成為詐騙者的幫凶。這提醒我們:AI本身不是問題,關鍵在於人如何設計與使用它。
面對未來防詐的新挑戰,建議各界推動「AI倫理指引」與「科技濫用監控框架」,並協助民眾了解AI生成內容的特徵,避免盲信視訊或音訊。同時,企業也應導入AI偵測防禦系統,主動偵測異常行為,從源頭阻止詐騙計劃的展開。